<big id="x7pb5"></big>
<i id="x7pb5"><ins id="x7pb5"></ins></i>

<form id="x7pb5"></form><nobr id="x7pb5"><ruby id="x7pb5"><cite id="x7pb5"></cite></ruby></nobr>

    <mark id="x7pb5"><b id="x7pb5"></b></mark>

    <big id="x7pb5"></big>

    <b id="x7pb5"><ins id="x7pb5"></ins></b>

        站內搜索: 子類: 關鍵詞:
        網站導航
        機構概況
        政策法規
        教學診改
        年度報告
        交流園地
         
        交流園地 當前位置:首頁 > 交流園地 搜索結果
        關注職業院校教學診改工作②:克服思維慣性,激發診改原動力
        作者:孫輝 來源:《中國教育報》 時間:2019-05-28 10:35:19 訪問次數:7178

          ■關注職業院校教學診改工作②

          日前,教育部印發了《關于全面推進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建設的通知》,要求各地和各職業院校全面啟動教學診改工作。之前,經過兩年的試點探索,職業院校對診改制度的思想共識逐步凝聚,理論研究不斷深化,改革實踐成效初顯。但是,在試點省份的現場調研中發現,受思維慣性影響,項目管理、運動形式、迎評情結仍不同程度存在于部分院校的診改工作過程之中,制約了其實際進程與成效。因此,激發診改的原動力,保證制度建設知行合一,仍是當前相當一部分職業院校需要認清和解決好的關鍵問題。

          克服項目思維,形成診改合力

          過去一段時間,國家推出了示范校、骨干校等一批項目,推動了高職教育快速發展。政府支持與院校承諾的動力組成,對項目推進約束力強、對思想禁錮沖擊力強,高職院校借勢發展,集聚了優質資源,積累了辦學經驗,同時也習慣了“用項目推改革”的思維方式。然而,現在的診改,不是項目建設,而是扎根學校的一次理念變革和制度建設,其核心是自主、全面、常態化,其動力源是內生的、全程的、持續的,其成效在短期內難以用顯性指標測量。因此,項目化思維方式在推進制度建設中并不可取。

          所謂形成診改合力,就是對原有的內部質量保證制度體系的診斷、繼承和改進,使相對分割、孤立的質量管控措施網格化、矢量化,最終形成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合力。職業院校構建內部質量保證制度體系,可以從建立一個平臺、架構兩線監控、實施三級管理、構建四維評議的路徑出發。其中,一個平臺是基礎,通過加強和拓展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管理系統的建設與應用,完善平臺數據的采集、分析和預警功能,提升學校教學運行管理信息化水平,為決策和評價提供數據參考。兩線監控是途徑,通過架構質量生成和質量控制兩套系統,形成協調配合的兩線監控網絡,為內部質量問責機制創造“對立面”。例如,在質量生成線上有“教務處→系部→教研室→教師”,在質量控制線上有“數據平臺→教學督導→教師自評→學生評價”。三級管理是組織保障,通過建立學校、教學單位、教研室等三級質量管理機構和標準體系,形成“時時、處處、事事”都有質量標準和質量負責人。四維評議體現質量保障的多元主體,包括四類問責機制,如董事會、理事會、工會構成的內部問責,在校生、畢業生構成的用戶問責,家長、用人單位、主管部門構成的外部問責,以及第三方評價組織構成的社會問責。

          避免變成運動,增強診改持續力

          診改是高職質量發展的一場革命,強調自發、自主、自適,不是一次質量運動,更不是一場質量宣示。在方案確定過程中,有些院?!案L走”,省里怎么安排就怎么干,省里沒有安排就觀望不前,使診改工作失去了自發性和自主性;還有些學?!半S風擺”,等、靠試點校的“成熟方案”“成功經驗”,認為試點的肯定是先進的,忽略了工作方案的自適性。在制度建設過程中,有些學校把診改看成一場運動,強調發起人和推動者作用,將書記、院長推到制度建設的最前端,造成人治大于法制。誠然,這些運動式的做法可以使診改快速上馬,但一定是不可持續的。

          持續發力,就要遵循系統論、“PDCA循環”等理論基礎,實現螺旋上升的質量診斷、質量改進、質量提升和質量發展。如何保證診改制度建設持續發力,又不因為“疲勞效應”影響效率,需要堅持三個結合。一是科學性與可操作性相結合,校本實施方案的制定應尊重教育邏輯、產業邏輯,更要結合校情、學情從實際出發,切忌“從眾—拿來—掛墻上”。二是導向性與激勵性相結合,學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建設要考慮全局,更要突出影響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和核心環節,并要投入相應的激勵政策,引導全員統一認識共同推進。三是動態和靜態相結合,學校建立常態化自主保證人才培養質量機制,經歷著“制度-機制-能力-文化-行動”多個階段,需要以基本學制、學年和學期為時間坐標,及時總結問題,更要感知成效,堅定全員質量發展的信念。

          摒除迎評情結,激發診改內生動力

          診改制度建設啟動后,學界就展開了關于評估和診改區別的討論,且在內生性與外在性、主動性與被動性等方面形成了共識。辯證地看,內生動力激發和外部壓力傳導始終是不可剝離的。高職院校傳統評估通過外部壓力推動內部改革,這在質量保障的初期是正確的。但是,隨著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不斷深化,通過激發內生動力、診斷改進、提升質量來支撐外部的評價和問責,將成為職業院校適應“管辦評”分離、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。因此,學校不可用迎評的方式應付復核,也不應盲目排斥外部評價,而應該把復核、評價的關注點放在檢查自己是否具備自主保證的能力上,不斷完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。

          內生動力,是職業院校質量發展的源泉。新形勢下,職業院校質量發展的動力組成從外部問責轉向內部自愿問責,學校、部門、專業、教師、學生形成“動車組”,教學診改才能“跑得穩、跑得快”。其中,學校抓文化,構建全面質量管理體系,加強保障和激勵,創造制度運行和孕育質量文化的環境;部門抓運行,設計“時時、處處、事事”的質量標準和制度,運行制度形成機制,持之以恒形成能力,支撐學校構建全面質量管理體系;專業抓服務,專業服務產業發展,教學服務學生發展,課程內容支撐課程目標,課程目標支撐人才培養規格,人才培養規格支撐崗位需求;教師抓課堂,以教育教學為中心,立足本職崗位,建立自己的質量標準,使課堂教學支撐教學目標;學生抓動力,要通過提高就業崗位供給質量,形成競爭機制,激發學生學習的內生動力,還要適應學生的個性特征,因材施教、靈活考核,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。

          診改制度不是證明高職質量的權宜之計,其建設過程必將是持續的、長期的、發展的。轉變項目化思維、改變運動化方式、克服迎評化情結,做實培訓使質量意識變被動為主動,用好平臺使質量表征從主觀到客觀,完善制度使質量體系從零散到系統,形成機制使質量提升變一時為日常,診改就能形成合力、持續發力。

           作者:孫輝 , 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副處長

           來源:《中國教育報》 2017年10月10日11版

        上一篇: 關注職業院校教學診改工作③:高職教學診改應重點做好三… 下一篇: 關注職業院校教學診改工作①:打造“兩鏈”,找準診改的…
        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  版權所有 地址:遼寧省營口鲅魚圈區熊岳鎮
        熟睡时被公侵犯韩国电影
        <big id="x7pb5"></big>
        <i id="x7pb5"><ins id="x7pb5"></ins></i>

        <form id="x7pb5"></form><nobr id="x7pb5"><ruby id="x7pb5"><cite id="x7pb5"></cite></ruby></nobr>

          <mark id="x7pb5"><b id="x7pb5"></b></mark>

          <big id="x7pb5"></big>

          <b id="x7pb5"><ins id="x7pb5"></ins></b>